習近平總書記給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引起社會各界的熱議。在這25名科技工作者中,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旭光是唯一來自裝備制造業的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譚旭光表示,收到總書記的回信非常激動,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的脊梁,從業者要敢為人先,掌握核心科技,在全球科技競爭的正面戰場,讓“中國制造”這面旗幟高高飄揚。
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手中
“總書記勉勵我們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沒有人會給我們送奶酪,想從別人手里買來、討來核心技術是不可能的。”譚旭光說。
譚旭光是20世紀60年代生人,高中剛畢業就進入濰柴成為一名技術工人,參與國家8V160坦克發動機項目的研制。在技術攻關一線的長期磨礪,譚旭光對科技創新有著深刻的理解:“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企業命脈,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998年,曾經風光無限的濰柴,在市場經濟浪潮的猛烈沖擊下,一度瀕臨破產。37歲的譚旭光臨危受命,他一面大刀闊斧搞改革,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一面狠抓技術創新,大膽提出將20世紀80年代引進的斯太爾發動機技術,從重型商用車領域擴大配套到工程機械領域。這一決策讓濰柴迅速走出市場泥淖。
1999年,在國家基建投資的帶動下,工程機械市場急劇升溫。要把車用發動機裝到工程機械上,并非易事。譚旭光帶領技術人員走出辦公室,深入市場一線,重新設計改造,最終成功把原本重卡使用的斯太爾WD615發動機安裝到50裝載機上,徹底打破了外資品牌對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技術壟斷。以此發端,譚旭光帶領濰柴開啟了學習—創新—打破壟斷—逆襲領跑的核心技術攻堅克難之旅。
帶領企業向世界一流邁進
高端大功率發動機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的一個主要瓶頸。為解決我國汽車工業“缺重”的困境,國家決定引進奧地利斯太爾重型汽車技術,濰柴承擔了其中的發動機項目。但是譚旭光不想只吃技術引進的飯,因為真正先進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2003年起,他主導開發了我國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WP10/12系列藍擎重型高速柴油機。在當時全球主流企業普遍采用單體泵或泵噴嘴技術路線的情況下,他堅定地采用了高壓共軌技術。該路線已成為當今全球柴油機行業主導技術路線。
在成功開發藍擎的基礎上,2005年譚旭光帶領濰柴攻克了重型高速柴油機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國際性難題,徹底改變了我國缺少重型動力總成核心技術的被動局面,為我國自主品牌商用車占據99%的絕對市場份額作出了突出貢獻。2019年1月8日,譚旭光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山東重工旗下,重卡領域有陜汽重卡、中國重汽,這兩家相加排名全球第三,但是要成為世界一流重卡企業絕不是簡單的數量相加。”譚旭光說,“要強大必須擁有世界上公認的、別人拿不走的、行業依賴我們的核心技術,這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
開放大門整合全球資源搞創新
譚旭光見證參與了中國汽車及裝備制造業40年發展巨變,與其說他是一名企業家,不如說他是“產業科學家”。他帶領濰柴高速發展的背后,就是不斷推動中國汽車及裝備制造產業核心技術迭代升級的艱難歷程。
“新科技的技術復雜度和投資強度是現在任何單一企業難以承擔的。”譚旭光將濰柴的創新思路歸納為“三不”原則:“不關門”——以開放姿態整合世界資源;“不排斥”——鏈合國內外先進技術開展自主品牌的建設;“不違反”——遵守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
圍繞補短板調結構,譚旭光聚焦核心技術,整合全球資源,主導濰柴先后整合多家海外企業,通過技術引進吸收創新,掌握了高端液壓、大缸徑高速發動機等關鍵技術,并基于動力總成一體化商業模式,在行業內率先打造了液壓動力總成、農業裝備CVT動力總成、新能源動力總成。上述技術,都是高端裝備、現代農業、新能源汽車等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眼下,站在行業大變革的風口,濰柴不僅在傳統發動機領域推動技術升級,還積極布局新能源、智能駕駛、車聯網、電控、軟件開發等前沿領域。“大變革時代拼的就是核心科技。”譚旭光說,濰柴人永遠不會忘記總書記的囑托,心無旁騖攻主業,圍繞主業做強做大,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在新一輪變革中,繼續創造民族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濰柴速度”。